20年融合通信应急指挥从业经验,参与6项发明专利,海淀区在库专家,高级技术职称。技术领域涉及融合通信、机器人、无人机、AI等领域。
赵建刚,男,55岁,博士,教授级高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钻探仪器研发中心-主任、处长 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仪器中心 13911827628 010-82321973 zhaojg@cugb.edu.cn QQ:2446526534 1992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专业,多年深耕于钻探仪器研发领域,带领团队在钻井液和固井水泥性能测试仪器研发方面取得了较好业绩,共研发形成20多个品种的钻井液和固井水泥性能测试仪器,产品已基本实现系列化和市场化,囊括了钻井液流变性、滤失封堵性、润滑性、膨胀抑制性等方面,在超高温高压流变性测试等方面的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
博士。
2007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应用化学专业,高级工程师,二级工程师,综合治漏团队带头人。一直从事钻井液及钻井技术工作,重点负责综合治漏项目的具体运行,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持续对堵漏技术升级迭代,针对恶性漏失、长裸眼多层系漏失开展了新型高效堵漏材料、仪器、工具、设备的研制,形成了4大系列12种治漏技术。首创“材料+工具+设备+工艺”的四合一堵漏模式,主持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期刊论文30篇、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获授权专利15件、登记软件著作权5项、制定标准5项。
1987年进入油田化学剂生产企业从事新产品研发、生产工艺改进技术工作,取得四项发明专利。1998年任河北永达化工有限公司经理 一袋式YDFD胶凝树脂堵漏技术研发、应用负责人。
获得美国数学建模大赛二等奖、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二等奖等。现从事全井大数据技术在油田问题中的应用工作。硕博期间参与负责项目《下古气井暂堵压井匹配技术研究与试验》、《柴达木盆地全井筒智能化防漏治漏系统开发》等项目共计10项。发表《大数据方法寻找顺北碳酸盐岩储层开采过程中井壁坍塌主控因素》、《Unveiling the Feasibility of Coalbed Methane Production Adjustment in Area L through Native Data Reproduction Technology: A Study》等SCI、EI期刊5篇,中文核心4篇。
现就职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油气科学技术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化学工程与技术、纳微米材料、胶体与界面化学、二氧化碳地质利用、化学驱提高原油采收率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1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级基金2项,参与完成或正在参与多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油田横向课题等100多项。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排名1),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项(排名1)。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Fuel、Energy & Fuels和石油学报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共发表论文近100篇。
博士,陕西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能源化学工程系,讲师,硕士生导师。
从事油气田增产与提高采收率研究与应用10余年。曾获得中石油杰出青年称号,中石油突出贡献奖。
主研岩石力学、智能钻完井技术。作为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重大专项2项,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厅局级2项,横向课题50项。